成都市防治烟尘污染管理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0 14:20:51   浏览:914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成都市防治烟尘污染管理办法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


成都市防治烟尘污染管理办法

 (1991年12月14日成都市人民政府令第22号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烟尘(含粉尘,下同)污染,是指一切燃煤设施、工业生产和焚烧固体废弃物排放的烟和尘以及装卸、运输、储存、使用粉性物料不当,扬起的粉尘对大气的污染。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市城区(不含乡村)和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城镇及其所规定的区域。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是对烟尘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的管理机关。
  市、区(市)、县企业主管部门负责本系统烟尘防治工作。
  市城管委负责道路烟尘防治管理工作;市建委负责施工建筑烟尘防治的管理工作;市计委、一商局负责型煤推广和供应的管理工作。
  城区各街道办事处在本区环境保护部门的业务指导下,负责本辖区内生活烟尘防治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市计委应会同市经委、市规划局等有关部门编制集中供热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改变散热方式。


  第六条 市、区(市)、县环境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可持市人民政府制发的《环境监察证》,到现场检查烟尘防治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并应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第七条 凡向大气排放烟尘和生产性粉尘的单位,必须按规定向市或区(市)、县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监测数据、烟尘排放装置、处理设施和有关资料。


  第八条 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和防治烟尘污染的义务,并有权对造成烟尘污染的单位和个人检举控告。

第二章 工业烟尘防治





  第九条 建设单位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除经市或区(市)、县环境保护部门批准,确需就地进行技术改造的项目外,不得新建、扩建、改建有向大气排放烟尘的生产项目。


  第十条 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把消烟除尘和收尘设施纳入设备的固定资产管理,定期维护检修,保证正常运行。


  第十一条 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已投入使用的消烟除尘和收尘设施,不得闲置或拆除,确需拆除的,必须报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 冶金、火电、水泥、建材行业是防治烟尘污染的重点,其行业的主管部门和企业要分期分批对其烟尘污染进行治理,使各烟尘排放点和产尘点的排放浓度不超过排放标准。不能就地治理的生产项目,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实行转产或搬迁。


  第十三条 现有工业锅炉、工业窑炉及其它排烟排尘装置,凡是没有达到排放标准的,应制定规划和计划,分期分批进行治理,对严重污染大气的生产设施,应限期进行治理。


  第十四条 超过烟尘排放标准,污染严重,难以治理的锅炉,应由市环境保护局会同有关部门责令其限期淘汰并不得转让使用。


  第十五条 新制造的燃煤工业锅炉,蒸发量在1吨/时(含1吨/时)以上的,必须采用机械燃烧,并配置有效的除尘器;蒸发量在1吨/时以下的,必须配备有效的消烟除尘设施,使用新制造的燃煤锅炉,均须符合烟尘排放标准。
  外地在我市销售的各种燃煤锅炉,必须符合本条前款的规定。


  第十六条 使用各种类型锅炉的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消烟除尘设施和收尘设施的性能、操作规程和维修养护知识,不断提高操作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三章 生活烟尘污染防治





  第十七条 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生活炉灶,仍烧散煤的,应由当地环境保护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灶,烧用型煤或焦炭。
  生活锅炉烟尘排放超过排放标准的,应更换或改造为型煤生活锅炉。


  第十八条 新开业的饮食服务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必须使用型煤炉灶,烧用型煤或焦炭,否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批准营业。


  第十九条 锅炉制造企业新制造的翻水锅炉、E级锅炉,应逐步改烧型煤,其具体办法由市环境保护局会同市劳动局共同制定。


  第二十条 型煤生产企业应制定型煤产品质量标准,并报市技术监督局备案。


  第二十一条 市煤炭供应部门应积极组织优质煤,保证型煤质量和型煤供应。型煤生产厂对已烧型煤的用户要保证供应型煤。


  第二十二条 生产成品炉灶和改灶单位,应保证炉灶和改灶质量,并规定相应的保修期。

第四章 道路和建筑施工烟尘防治





  第二十三条 禁止单位和个人焚烧沥清、油毡、橡胶、塑料、皮革以及其它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第二十四条 运输、装卸、储存、使用煤炭、水泥、石灰和其它粉性物料,必须采取防护措施,防止粉尘飞扬。运输粉性物料时,装载量不得超过实体车箱或容口,并应加盖罩布。


  第二十五条 入城和过境的机动车辆驶经建有机械化机动车冲洗场时,应按《成都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一条规定进行冲洗除尘。


  第二十六条 建筑施工单位应文明施工,实行围栏作业,禁止从楼层上直接向下倾倒建筑垃圾。对建筑垃圾要加强管理,及时清运,做到工完场清。

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七条 凡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本办法,在防治烟尘污染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或区(市)、县环境保护部门、其它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表扬或奖励。


  第二十八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单位或个体工商户,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规定,拒绝环境保护部门现场检查或被检查时弄虚作假、拒报或谎报排污事项的,由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给予警告,或者处以三百元到五百元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未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准,擅自新建、改建、扩建有烟尘排放的生产项目,或经批准的技术改造项目,投产后其烟尘排放超过排放标准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其停止生产或使用,并处以一万至二万元罚款;对单位主要负责人给予批评教育,并处以三十至五十元罚款。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未经环境保护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闲置消烟除尘装置及收尘设施的,由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给予警告,或处二千至三千元罚款;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处以三十至五十元罚款,并责令改正。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给十三条规定,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由当地环境保护部门加收一至三倍排污费,并再次限期治理。
  (五)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未在限期内改灶烧型煤的生活炉灶,仍烧散煤的,由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按每月一百至二百元征收排污费。
  (六)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新开业的生活炉灶领取营业执照后又烧散煤的,由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按每月三百至五百元征收排污费,并限期烧用型煤。
  (七)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中断型煤供应的,由市一商局对负责供应型煤的生产厂处以五百至一千元罚款。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十四条规定,对应淘汰的锅炉逾期不淘汰或淘汰后转让使用的,由当地环境保护部门视其危害程度,处以五百元至五千元罚款。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处以一百元至二百元罚款,并责令改正。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新制造的燃煤工业锅炉,烟尘排放超过排放标准的,由环境保护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按其管理权限和职责分工,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的按销售价的百分之十处以罚款,或者停止制造。
  外地在我市销售不符台第十五条规定的烧煤锅炉的,环境保护部门除按本条前款规定执行外,并责令其赔偿用户损失。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四章各条规定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一条第(四)项,《成都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进行处罚。


  第三十二条 烟尘污染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由其主管部门视其情节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成都市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决定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决定

(2004年8月26日国务院文件国发[2004]22号发布 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制定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群众团体以及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就业再就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各类企业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努力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广大下岗失业人员自强自立,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各个方面都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有力地推进了就业再就业工作,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表彰对就业再就业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一步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国务院决定,召开全国再就业工作表彰大会,授予北京市丰台区宛平城地区办事处等138个集体“全国再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授予赵俊田等130人“全国再就业先进工作者”称号;授予北京首钢开源服务中心等127家企业“全国再就业先进企业”称号;授予王桂玲等129人“全国再就业优秀个人”称号。希望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以此为新的起点,发扬成绩,再接再厉,为就业再就业工作再创新的业绩,做出新的贡献。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各群众团体、各类企业和全体劳动者要以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为榜样,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同心同德,团结协作,奋发努力,扎实工作,促进我国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的成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附件: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名单

附件  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名单(共计524个)

一、全国再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共计138个)

  北京市

  北京市丰台区宛平城地区办事处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

  北京市宣武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北京市朝阳区国家税务局

  天津市

  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政府

  天津市南开区国家税务局

  天津市河西区尖山街劳动保障服务中心

  天津市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

  河北省

  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政府

河北省峰峰矿区人民政府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河北省保定市北市区五四路办事处西苑南社区

河北省张家口市妇女联合会

  山西省

  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政府

  山西省职业介绍服务中心

  山西省长治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锦纶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民政府

  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就业管理局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协会

  辽宁省

  辽宁省沈阳市人民政府

  辽宁省大连市人民政府

  辽宁省财政厅

辽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就业处

辽宁省锦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辽宁省朝阳市国家税务局直属一分局

辽宁省鞍山市总工会

辽宁省阜新市妇女联合会

  吉林省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政府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人民政府

  吉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吉林省财政厅社会保障处

  吉林省吉林市妇女联合会

 △东北师范大学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政府

  黑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黑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黑龙江省财政厅社会保障处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商业银行利达支行

  上海市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上海市浦东新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上海市开业指导专家志愿服务团

  上海银行

 △上海交通大学

  江苏省

  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政府

  江苏省财政厅社会保障处

  江苏省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江苏省无锡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区彩香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

  浙江省

  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

  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

  浙江省丽水市财政局

  浙江省湖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打绳巷社区居委会

  安徽省

  安徽省合肥市人民政府

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安徽省马鞍山市劳动就业管理局

安徽省合肥市商业银行

  福建省

  福建省福州市人民政府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劳动就业中心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四鹤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

  江西省

  江西省南昌市人民政府

  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货币信贷管理处

  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

  山东省

  山东省青岛市人民政府

  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山东省济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山东省烟台市劳动就业办公室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振兴街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

 △石油大学(华东)

  河南省

  河南省许昌市人民政府

  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劳动就业处

  河南省郑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河南省开封市鼓楼区城西办事处宋城路社区

  河南省总工会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省

  湖北省宜昌市人民政府

  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湖北省财政厅社会保障处

  湖北省襄樊市国家税务局

  湖北省荆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湖北省武汉市总工会

  湖南省

  湖南省长沙市人民政府

湖南省常德市人民政府

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乐坪街道办事处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发展计划局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零阳镇白沙井社区居委会劳动保障服务中心

  广东省

  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人民政府

  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培训就业处

  广东省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广东省肇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潘州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民政府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海南省

  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大同路街道办事处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事劳动保障局

  重庆市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两路口街道办事处

  重庆市财政局

  重庆市就业服务管理局

  重庆市商业银行

  四川省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

  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四川省攀枝花市就业服务管理局

  四川省眉山市国家税务局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总工会

  贵州省

  贵州省贵阳市人民政府

  贵州省六盘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贵州省都匀市新华办事处剑北社区

  云南省

  云南省个旧市劳动就业服务局

  云南省安宁市地方税务局

云南省昆明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交通厅

  西藏自治区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

  陕西省

  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

  陕西省咸阳市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陕西省宝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陕西省巾帼家政职业介绍服务中心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文艺路街道环南路社区居委会

  甘肃省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土门墩街道兰通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

  共青团甘肃省委青工部

  甘肃省定西市广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

  青海省

  青海省西宁市人民政府

  青海省西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城东分局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人民政府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行政公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人民政府

  共青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学校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劳动就业管理中心

二、全国再就业先进工作者(共计130人)

  北京市

    赵俊田(女)北京市通州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马淑玲(女)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社会保障事务所所长

  王殿宝北京市朝阳区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所长

  天津市

    孙本开天津市河北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尹 培天津市河北区鸿顺里街道六马路居委会劳动保障协管员

  马金萍(女)天津市妇女联合会城乡部部长

  河北省

    冯建凯河北省财政厅社会保障处副处长

  刘建民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就业处主任科员 

 张仕民(满族)河北省秦皇岛市再就业办公室副主任

  王海燕(女)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卫国楼社区居委会主任

  山西省

    侯松海山西省财政厅主任科员

  侯勇梅(女)山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主任科员

  杨金玉山西省忻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李中秋山西省太原市青年创业服务中心主任

  内蒙古自治区

    尉小江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劳动就业服务局局长

  孙晓玲(女)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地方税务局税收政策法制科科长

  刘凤珍(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铁南办事处东旱河居委会主任

  李 强(蒙古族)交通银行包头分行信贷员

辽宁省

    魏文利辽宁省营口市站前区建设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

  周 岩(女)辽宁省地方税务局主任科员

  王鲁非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科员

  闫 欣(满族)辽宁省抚顺市劳动就业管理局科长

  吉林省

    李公达吉林省劳动保障学会常务理事

  杨中凤吉林省长春市地方税务局副局长

   班德伟吉林省松原市就业服务局副局长

林梦梦(女)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南广街道东二条社区主任

  汤继瑞吉林省长春拖拉机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

  黑龙江省

    周景隆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县委书记

  马爱波(女)黑龙江省地方税务局流转税处处长

  于守忠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徐 颖(女)黑龙江省鹤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张静谊(女)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东风区建国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事务所所长

  孙 莹(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妇女培训中心主任

  上海市

    范安翠(女)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所长

  王佩静(女)上海市静安区曹家渡街道中行居委会就业援助员

  王效东上海市个体劳动者协会秘书长

 王水官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工会主席

  江苏省

    鲁学军江苏省教育厅学生处主任科员

  赵万平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就业再就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

  周梅生江苏省镇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盛代扬江苏省徐州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主任

  黄 健(女)江苏省南京市妇女联合会妇女发展部部长

  浙江省

    吴雪桦浙江省江山市人民政府市长

  王国平(女)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城中街道党工委书记 

 谭永杰浙江省就业管理服务局科长

  吕 斌浙江省绍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张志刚浙江省嘉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监督管理处处长

  林国庆(女)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道劳动路社区居委会主任

  安徽省

    庄文德安徽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个体私营经济监督管理处处长

  陈维光安徽省财政厅社会保障处主任科员

韩明新安徽省芜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科科长

  石 丽(女)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东升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所长

  福建省

    刘荣忠福建省厦门市就业训练中心主任

  郭新辉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地方税务局税政股股长

  谢丽芳(女)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列东街道圳尾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站长

  徐诗文福建省福州市总工会副主席

江西省

    曾 琴(女)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赣江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不分页显示   总共3页  1 [2] [3]

  下一页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教学[2011]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省、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福建省公务员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十分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不少;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严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任务更为艰巨繁重。各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各省级主管部门)及各高等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指导服务,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现就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如下:

  一、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

  1.明确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各省级主管部门、各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以下简称国发16号文件)精神,把2012年作为“落实年”,切实加大政策和工作落实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继续大力推进就业优质服务,全面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确保2012年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毕业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困难帮扶、指导服务等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制度建设和长效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

  2.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省级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高校的“一把手”要切实加强领导,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任务,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各省级主管部门要加大部门协调力度,形成工作合力,完善相关政策,在年底前制定并出台本地贯彻国发16号文件的措施。各高校也要根据国发16号文件的部署要求,制定相应的措施办法。

  二、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部队建功立业

  3.继续实施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各省级主管部门、各高校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统筹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到村任职计划”、“农技特岗计划”等项目。同时,各地要根据地方城乡建设需求,在城市社区及农村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积极设立地方项目。要推动出台本省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办法。要高度重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切实做好招聘录用、落实岗位、离校服务等工作,确保到中小学任教有岗有编。

  4.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基层就业渠道。各省级主管部门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鼓励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吸纳毕业生的有关政策,积极为中小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搭建平台,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作用。要主动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就业;积极拓展服务外包领域,进一步扩大服务外包企业吸纳毕业生规模。高等学校要紧密结合国家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需要,在所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中聘用高校毕业生,完善并落实协议签订、户籍管理、待遇保障、考核激励等方面的政策。

  5.做好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对于加快实施人才强军、科技强军战略,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各地教育部门、高校要与兵役部门密切配合,做好2011年冬季征集高校应届毕业生入伍工作。同时,2012年上半年,要及早启动、精心谋划开展“预征工作周”等活动,大力宣传国家有关政策和毕业生在部队锻炼成长、建功立业的优秀事迹,动员广大毕业生报名预征,确保完成预征工作目标任务。2011年底,2009年征集的高校毕业生士兵将退出现役,各省级主管部门、高校要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普通高职(专科)毕业生服义务兵役和“下基层”服务期满后接受本科教育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09〕6号)要求,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确保符合条件的高职毕业生士兵退役后享受免试入读成人本科、单独考试入读普通本科等政策;参照应届毕业生政策为退役毕业生办理就业报到手续和迁转户口档案,并提供重点推荐、就业指导等服务,努力实现征与用、征与退的良性循环。

  三、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力争实现创业人数进一步增加

  6.全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基地建设。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普遍建立地方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等机构,积极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要探索建立聘用企业家和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创业导师、学校专职教师到用人单位挂职锻炼双向交流的有效机制。广泛开展创业大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要大力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习和项目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

  7.进一步加强创业政策扶持和创业服务。各省级主管部门、各高校要在资金、项目、技术、培训等方面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更多扶持。要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资金和扶持大学生创业的资金,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审核发放工作,配合落实好减税、贴息贷款、培训补贴、落户等政策。要组织开展政策咨询、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完善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四、以课程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大力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8.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咨询指导。各高校教务、学生工作、就业等部门要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有条件的高校要成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深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研究,建立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要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9.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为积极应对就业工作新形势,不断满足毕业生日益增长的对就业指导服务的需要,各省级主管部门、各高校要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加快建设一批省级和高校示范性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积极争取公共就业资金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投入。要加快推进就业指导教师、新任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培训计划,把西部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培训纳入“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项目。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名师评选”,落实普通高校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系列的政策,着力提升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水平。

  10.加强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各高校要充分发挥就业服务主渠道作用,积极主动联系用人单位,特别要加强与西部地区和县(市)等基层单位的合作。要逐步探索建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接机制。要大力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信息标准,2012年7月前要全面推广使用“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积极探索使用手机信息报、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供求信息共享机制。

  五、重点帮扶,对特殊困难群体实施有效的就业援助

  11.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各高校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毕业生,建立帮扶台账,指定院系教师开展“一对一”帮扶,优先推荐,提供至少“一次个体咨询、一次技能培训、一次就业补贴”。各省级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通过政府购买基层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安置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

  12.重点开展高校就业困难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帮扶和援助。各省级主管部门、各高校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努力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充分就业。特别是各少数民族地区省级主管部门和高校要摸清就业困难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底数,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要积极开发本地社区、农技、双语教师岗位,继续实施未就业毕业生赴对口支援省市培养计划。

  六、加强就业管理,提高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13.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毕业生签约和就业统计工作。各省级主管部门、各高校要加强管理,引导和规范学生及用人单位诚信签约。高校不准以各种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就业签约挂钩,不准劝导毕业生签订虚假协议,不准将顶岗实习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就业统计工作,各地高校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信息统计与发布工作由省级教育部门(负责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就业工作的有关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归口管理。要积极探索就业统计方式的多元化,鼓励引入第三方社会机构进行统计和评价。各省级主管部门、高校、院系要逐级开展就业统计核查。

  14.创新就业管理和服务模式。各省级主管部门、各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为毕业生提供更加科学、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要积极探索开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远程面试、网上签约、网上办理就业手续和改派手续等,认真负责地做好毕业生档案投递、户口迁移等工作,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共同做好毕业生离校前后就业服务的衔接。

  七、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

  15.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部署,服务于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的要求,鼓励和扶持高等学校优化专业结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十二五”规划要求,超前部署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所需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工作。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继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开展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要继续落实就业状况与高校发展相关工作适度挂钩的制度,建立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16.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实践育人。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系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要提供和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条件,在学期间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育。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比重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50%;要与有关部门共同开展在校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教育部在部分高校设立的“试点学院”,要在探索人才选拔方式、培养模式等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基础上,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八、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确保就业安全和校园稳定

  17.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各省级主管部门、各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教育,通过举办形势宣讲会、典型报告会、党团活动等多种形式,组织毕业生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对青年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引导毕业生树立远大理想,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到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增长才干。要积极引导和配合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大力宣传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先进典型,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18.切实维护就业安全和校园稳定。各省级主管部门、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就业安全和校园稳定,加强大型毕业生招聘会的规范管理和安保工作,防止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注意防范招聘欺诈和传销陷阱;加强就业困难群体心理援助,及时化解潜在矛盾;大力开展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活动,做好毕业生离校前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19.建立定期督查机制。各省级主管部门、各高校要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督查机制,要把各项政策措施和年度重点工作的落实情况作为检查重点,定期开展就业工作检查,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改进工作。教育部将适时对地方和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督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日